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空中护旗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党旗、国旗、军旗三面旗帜迎风招展,“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条幅熠熠生辉,亿万人民的目光被这抹炽热的红紧紧吸引。
短短几分钟亮相的背后,凝聚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8所科研人员的匠心坚守。从大漠戈壁护送神舟飞船安全返回的降落伞,到天安门上空彰显国威的旗帜、标语,他们以航天精度诠释责任担当,担起了国家重大活动的保障重任。
从降落伞到红旗,破解“空中难题”
时间回溯到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筹备阶段,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了组织者面前:阅兵中直升机悬挂的旗帜需在时速不超过180公里的2小时持续飞行中始终保持舒展,且不能出现任何破损。
为实现这一目标,阅兵筹备单位采购了大尺寸民用旗帜。可飞机一升空,普通布料根本扛不住高速气流的冲击,旗帜很快就会发生大面积破损。于是,他们又找来了更厚实的材料,结果破损情况更为严重。数月攻关无果后,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具有航天降落伞研制经验的508所。
“降落伞与旗帜同属柔性织物,材质上有共通之处;但二者在空中的受力状态不同。”508所研制人员贾华明解释道,神舟飞船返回舱的降落伞要拉拽3吨重的载荷,在空中受力稳定;但红旗在空中毫无“负担”,像被风吹乱的绸带一样恣意甩动,在高速飞行中极易发生破损。
通过观察,研制团队发现飞行中红旗的受力点全集中在尾部,与“甩鞭”这一动作如出一辙。顺着这个思路,他们对红旗进行了气动设计,在旗尾加装风兜疏导气流;再选用轻薄且强度高的材料,优化缝纫和卷边工艺……经过一点点调整、一次次试验,终于攻克了高速飞行中旗面破损的技术难关。
从2015年到2021年,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到建党百年庆典,508所连续三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旗帜、条幅研制任务,用一次次出色表现,印证了航天力量的可靠底色。
每一针都不敢含糊
2025年5月,508所再次接到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旗帜、条幅的制作任务。“旗帜技术可沿用成熟经验,但条幅内容不同,需要根据字体大小重新设计。”贾华明进一步解释,“受印刷设备限制,14米×5米的巨幅标语需分4段印刷,再进行拼接,这对拼缝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拼缝可不是简单缝几针。”贾华明向记者介绍,“旗帜拼缝采用了航天降落伞的缝纫技术,这种技术本质上和我们缝衣服是一样的,但会对缝合形式、缝纫宽度、缝线针脚长度、缝线材料等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为保证字体完整、旗面结实,团队先做了大量“小样”试验,把缝合尺寸、对接参数都敲定后才正式开工。
其中,最关键的是线迹密度:1公分内约缝制33个针脚。“高速飞行中,任何一处拼缝松动都可能导致整面标语解体。”贾华明严肃地说,缝制不仅要保证字体拼接得整齐美观,还要通过检验线迹密度,确保强度达标。
旗帜选用与神舟飞船降落伞“同款”布料。据研制人员介绍,这种材质既能造出可承载3吨重的返回舱降落伞,也能做出比鸡蛋还轻的衣服。此外,研制人员还在布料表面加了一层特制涂层,“这种涂层能使红旗的透光性恰到好处,保证地面远距离观看时的鲜艳度。涂层可以像冲锋衣表层一样,帮旗面抵抗住中雨、大风等恶劣天气。”贾华明说道。
“这可是要在阅兵式上亮相的条幅,每一针、每一线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在制作旗帜时,心里揣着的不仅是对这项任务的敬畏,更是沉甸甸的家国情。”508所研制人员李少腾的这番话,也道出了团队的共同心声。
200架次验证,只为守好“那抹红”
阅兵前3个月,508所研制人员刘乃彬便跟随阅兵筹备单位进驻京郊试验场,对旗帜、标语进行了200多架次的“实战”飞行验证。
试验过程中,哪怕是一根线头、一道划痕,刘乃彬都会详细记录在旗帜专属的“履历表”上。一旦发现可疑问题,研制人员会立即溯源同批次产品,从根源上消灭“隐患”。
2015年阅兵式前夜,首次参与保障阅兵任务的李少腾辗转难眠,在脑子里反复推演工艺细节。次日一早,他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看到自己参与制作的红旗飞过天安门时,李少腾坦言:“我第一反应不是激动,而是捏了把汗。确定万无一失后,那种自豪感才涌上心头。”那次,李少腾的父母也守在电视机前,用手机录下了旗帜飞过天安门的画面,心里满是自豪。
“每次参与阅兵保障任务,我们都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不敢有半点马虎。”贾华明说,从设计研发到飞行验证,研制团队始终以最饱满的热情、最严谨的态度和最务实的作风,高质量交付每一面旗帜、条幅。
2025年9月3日,当那抹鲜红,再次于天安门上空舒展飘扬时,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最好的答案——这是航天人的责任,更是他们用匠心编织的家国情。
(王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