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攻坚任务形势严峻,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3所积极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力求从制造端进行能力升级,解决生产任务面临的设备短缺和人员紧张等痛点,确保关键型号按期交付。该所紧扣年度工作会部署的核心任务,坚持以“数智化转型”为利刃,打通全自动化生产线,助力产能提质增效,打响了一场“攻坚破冰”的升级战。
提质增效,重塑生产模式
走进43所机加总装中心,一眼望去,传统老旧机加设备已经被零部件柔性自动化机加单元等全新的智能化设备所取代,灵活运动的机械臂在轨道上来回穿梭,零件渐渐从毛坯件到精密成型,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面对快速增长的科研生产需求,能力建设是破冰之法。机加总装中心成立产线升级党员攻关团队,按照产品特点、工艺方法和人员能力建设布局,打造出了喷管零部件柔性自动化机加单元,让生产效率提升了5倍多。
其间,团队突破了红外线轨迹参数优化、干涉位置调整、视觉检测误差反馈等技术,实现了自动上下料、运输、调姿、车削等一系列连贯动作,产品一次性合格率达99.9%,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0%,刀具寿命延长30%,并已经实现攻坚型号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有效推进年度生产任务高质量完成。
这种自动化生产模式只是43所一线生产的一个缩影,这些改造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解决了以往加工产品零件存在的质量风险难追溯等问题,推动该所数智化产线建设的进度条不断加速。
破冰利器 突破技术瓶颈
以前面对金属件表面毛化处理时,43所采用的是传统喷砂工艺方法,需要人工进行清洗、装配、拆卸工装,耗费大量人力、生产效率较低且产品质量存在波动。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该所努力推动从“经验驱动”到“数智驱动”、从“人工决策”到“智能预判”的转变,引进激光表面清洗及毛化系统,成为攻克此瓶颈的“新利器”。
为了提高该系统的适用性,并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寻求“提质增效”的最优解,该所组建了自动化系统升级项目团队。团队深入优化生产工序流程,通过加装高精度传感器,引入机器视觉检测等技术手段,并经过600余次数据训练与模型优化,最终将产品表面粗糙度一致性提升至95%,环保指标100%达标,返修率下降78%,实现了自动排产、零件自动流转与过程实时检测。伴随着高速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高效运转,一道道激光束精准加工,合格成品在电光石火间高效产出。
精准高效,助推总装效能
“哎,每天都要清洗这么多喷管零部件,耗费时间不说,化学溶剂的味道也让人不舒服。”以往粘接装配员类似的抱怨如今再也听不到了。今年4月,超声波清洗及干燥系统的引入终于实现了喷管零部件的自动化清洗干燥。如今,走进43所超声波清洗区,重载机械手来回穿梭,产品清洗和干燥井然有序,仅需15分钟便可让零件表面光洁如新……偌大的生产车间内,系统成了最繁忙的“工人”。
原先的手工清洗干燥环节依赖传统化学溶剂,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如今,借助先进的超声波清洗系统,工作量提升80%以上,单件加工成本下降15%,原来需要3个人干一天的任务,如今1个人半天就能轻松完成。清洗工序上,看不到忙碌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产品“坐”着超声波推料车,经过超声波清洗槽、漂洗槽、烘干槽等环节,变身为清洁度达标的精品。在数智化设备的加持下,曾经费人耗时的清洗工序变得高效、精准、安全。
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对业务流程的全面重构,实现管理、设计、工艺、加工等全过程的科学化与动态优化。从“数智破冰”到“硬核攻坚”,43所按下攻坚任务升级战中的“快捷键”,与时间赛跑,与任务角力,让数智化产线建设成为攻坚征程中的智慧引擎,推动该所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张蓉敏 张瑞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