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控制所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应对高密度发射、高强度研制、低成本可靠进出空间的需求以及航天装备体系化发展等要求,深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在设计、试验、分析等环节持续创新,形成“高效运营、快速研制、敏捷研发”的研产模式,支撑型号高质量发展。
从经验到知识:全流程姿控设计的数智革命
“过去,火箭姿控系统设计流程就像一场繁琐的手工游戏,设计师们需要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反复试错来调整姿态控制参数,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航天科技集团金龙介绍,“因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将长期积累的专业工程经验,通过模型、数据和算法汇聚转化为自动化工具。”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部门研发出了一套姿态控制系统全流程自动化设计平台,设计师只需要轻点鼠标,就能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找到最优方案,即便现有的参数库无法满足需求,系统也能自主推导出全新的参数。
“这个系统可以自动生成通用化模型,标准化数据贯穿全流程,模块化算法精准解决问题,最后按照统一模板自动生成报告。”金龙补充道。
据悉,采用该平台后,常规设计工作量由4人/月缩减为1人/月,设计周期缩短了一半。
从分散到统一:自动化试验流程的高效整合
“一直以来,繁琐的纸质记录、频繁的产品现场确认、分散的数据管理以及重复的人工操作,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严重制约着控制系统综合验证效率的提升。”航天科技集团吴登辉说。
面对这些痛点,运载控制系统大胆突破,面向单机开展在线验收模式创新。单机部门依据模板,将关键点、质量记录、声像记录、试验参数等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在线验收,验收时间节省了80%。在推动交付验收模式创新过程中,惯组数据包在线采集率提升至95%。
面向试验记录,运载部自主研发了数字化试验管控平台。试验人员通过手持式终端,进行各类检查表单信息填写,并将产品检查和状态准备过程进行声像记录。“整个过程都是无纸化和可追溯的。”试验人员说道。
针对试验过程,运载部自研流程控制软件和数据判读软件,通过整合各试验软件、试验数据管理系统、流程看板系统和自动测试设备,打造全流程自动测试场景。
据了解,全流程的自动化测试使人员操作失误率大大降低,人员测试工作量降低90%。“通过整合,我们单个试验场地测试能力提升了两倍,设计师也从重复试验工作向设计创新工作转变。”吴登辉补充道。
从被动到主动:精细化数据分析的智能跨越
随着运载火箭任务密度的提升和发射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数据量指数级增长,使得依靠专职人员经验的传统判读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仅要解放人力,还要将数据判得更细、更准、更智能。”航天科技集团张晶晶介绍道。
基于镜像仿真技术的自动判读平台应运而生,引领飞行软件验收迈向智能化。它能够快速读取并处理装订数据,调用镜像仿真程序计算标准仿真数据,并与实际数据进行精准对比。通过软件算法规则与判读参数的解耦设计,不同发次火箭的评价标准得以快速更新,实现了自动生成报告的高效模式。
与此同时,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判读技术为海量数据的分析及预测开启了新的篇章,从纷繁复杂的遥测数据中捕捉参数变化的规律,显著提升了数据判读的覆盖率和效率。
以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为例,针对液压伺服、电动伺服和惯性产品的智能判读算法成功应用,让现有判读软件实现了从“事后分析”到“智能实时判读”的跨越,大幅提高了判读的自动化率和精细化程度。
(黄佳丽 程遵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