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四院401所标准发动机自动化试验线建设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5年07月07日    字体:【】【】【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首条发动机自动化试验线是什么样的?走进401所标准发动机自动化试验工房,一场科技感十足的动画正在上演——

操作人员轻按确认键,保温后的发动机被自动输送到工位安装点火器和传感器,随后由机械手抓取至试验台,防爆门关闭后,点火倒计时开始……除了测控间,现场空无一人。

更安全、更高产的颠覆性蜕变

在高强密度任务的新常态下,“全流程安全、快节奏试验、高可靠质量”成为迫切需要。四院“十四五”智能工艺课题——标准发动机自动化试验线项目就是一项蛰伏三年、蜕变新生的改革项目。

该试验线由7个自动化工位组成,可实现自动入库储存、搬运输送、安装点火器和传感器、点火试验及壳体回收等全流程自动化功能。而在3年前,这些发动机流转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工深度参与。

“自动化率可达90%,现场人员压缩一半,单日试验量预计可提升10%~30%。”试验线项目负责人张荣介绍,“可实现人工参与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双下降’,让风险不再‘面对面’,有效改善现场的本质安全。”

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改变试验模式谈何容易?怎么保障安全状态下的自动化?

在工作节拍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整条试验线最多同时存在4个发动机。要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不发生“交通堵塞”,团队必须对异常处理机制的调试与验证做到胸有成竹。“我们设置了4个暂停点,反复验证了16种异常情况下试验线的通车状态,确保系统满足要求。”负责硬件设备和系统的苏昊然介绍。

此外,这条线上还安装了几百个检测传感器,预设了200多条异常警示信息,一旦发生故障,将自动进入保护暂停模式。

信息可交互、执行可控制的智慧“大脑”

“各系统检查零点”“1号正常,2号正常”……这些现场熟悉的口令即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可自动检查、判读传感器连接状态的“智慧模式”。

据了解,在总控、中控和点火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团队开发了传感器校准、测试处理等管理系统,并打破信息“孤岛”,将全流程系统组网成信息可交互、执行可控制的智慧管控系统。

与此同时,团队还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些信息化特色功能。比如,发动机扫码录入解决了人工录入信息的误差和耗时。智能排产和库存管理功能让每天的工作完成度一目了然。发动机合格证信息上传匹配功能和报告自动生成功能省去了大量重复的劳动。还有点火器接线自动牵动、传感器刀架绑定、计量仪器设备管理功能……张荣边操作系统,边自豪介绍:“立项时定下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效果初显。”

走出思想大山

在试验线第二次搭载正式产品的前夜,与标准发动机试验相伴近10年的张荣有些失眠:“就像自己孩子大考之前,总是担心复习好了吗?状态怎么样?”在她的工作日志上,各种笔记、简易草图、逻辑分析撑满了一页又一页,俨然一份试验线“成长”的“写真影集”。

火工品试验实现自动化,对几年前的试验人来说,是一个远大而很难实现的梦想。

2022年年底,工艺课题通过立项,401所“智动”党员先锋队应运而生。该所将任务化整为零,制定“作战图”,引导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行动。团队大胆创新、协同攻关,一一解决了土建设计、流程梳理、技术攻坚、安装调试等困难。

非标的自动化设备、产品和过程,使调试面临的困难着实不小。在最紧张的3个月时间中,刘香妮、苏昊然、樊显琛几个95后青年扎根现场,坚守岗位,只休过一天假,晚上七八点下班更是“家常便饭”。负责测试系统开发的苏琦在前期做了大量技术工作,调试阶段总是现场、办公室两头跑。在家休产假的张颖则是24小时电话在线,以便能随时为她负责的传感器校准系统答疑。

“那段时间把几年的方便面都吃了,但吸收的知识也是几年之最。”在刘香妮看来,这段精益求精的改造过程让她将很多以前没关注、不明白的事情都研究明白了。

转型、创新,进入2.0时代的标准发动机试验正蓄势待发,为完成“十四五”攻坚任务提供智能化自动化支撑。

胡俊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372291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