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部分干部职工受邀参加现场观礼,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看“雄狮”列阵、铁流滚滚,听战旗猎猎、“战鹰”呼啸,亲眼见证强国强军的辉煌成就。亲历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集团公司干部职工心绪激荡,无上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胸中奔涌澎湃,更加坚定了为建设航天强国、推进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全部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铭记历史铸牢民族复兴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院叶培建院士受邀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本次观礼,作为抗战老兵后人的叶院士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深感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我们站起来了,强大了,但我们不忘历史,一定要更加强大,保卫好自己的国家,为世界和平作出大国贡献!”
当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浩荡驶过天安门,现场观礼的一院姜杰院士的眼前不禁浮现出无数抗战勇士为救亡图存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伟岸身影,敬仰之情在她的心中油然而生。她认为,我们要永远纪念那些忠贞为国的勇士与烈士。
一院刘争、五院孙泽洲、八院王曙群的感悟饱含深情,他们认为,从积贫积弱到山河锦绣,今天的国泰民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先辈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民族脊梁,离不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接续奋斗。
重装铁流激扬强国强军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
阅兵仪式上,受阅部队军容严整、意气风发,铁甲战车整齐列阵、威风凛凛。这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这是中华民族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宣示。
一种源自民族血脉深处的豪情在天安门广场激荡。八院孙刚认为,这次阅兵不仅是一场跨越历史长河的缅怀和致敬,更是一次民族精神与时代力量的磅礴汇聚。
“钢铁洪流势不可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一院韩利萍的感慨道出了所有观礼者的心声。10年前,韩利萍参加了阅兵观礼;10年后,当她再次观礼阅兵,看到了受阅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深刻感受到了其背后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
看到多型“国之重器”首次亮相、惊艳世界,五院周志成院士感到无比振奋、底气十足,“我感受到了国家实力的磅礴气象,更看到了航天事业在其中绽放的璀璨光芒。”
一院刘芳、六院何小虎、八院罗志军、九院丁克乾、十一院谢文胜等也看到了自己参与研制的装备。在他们心中,每一件装备都来之不易,是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硕果。
“国之重器,不容差池。”从事航天惯导装备精密加工40余年的九院刘湘宾,观礼后感慨。
来自五院的黄震、张聪,六院的吕文华、姜联东,九院的李峰等人也心情激动——
“现场展示的很多装备、作战体系让我激动不已,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无比骄傲。”
“阅兵式展示了我军各领域现役主战装备,让我热血沸腾,同时也感到重任在肩。”
“当看到自己保障的车辆威严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所有紧张都化作了满心的自豪。”
“航天的发展有‘我’,国防的强大有‘我’,祖国的强盛有‘我’,有我们千千万万航天人的奋斗与贡献。”
“身处现场,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一名航天人而骄傲。”
……
汲取力量砥砺建功航天之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钢铁洪流渐行渐远,振翅“战鹰”的轰鸣声也缓缓消散在天安门的上空。置身历史荣光与时代强音交织的观礼台,航天科技集团干部职工心中的激动久久无法平息,最终在心中化为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一院容易说:“我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跟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跟国家的强大、国家的繁荣昌盛是紧密联系的。”
四院徐立平作为一名来自航天一线的班组长,在看到阅兵式上的装备时,想到了这些“大国重器”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他愿和无数像他这样的产业工人一道,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双手和智慧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添砖加瓦。一院艾敏作为一名来自生产一线的劳模工匠,现场见证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他深切体会到,工匠的双手不仅能打磨高质量精品,而且能托举航天梦的荣耀与尊严。
“我深知,强军首责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担当,要履行好为国铸剑的神圣职责,向技术难关冲锋,用自主创新铸就一流装备,为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战略屏障。”作为航天液体动力战线的一员,六院李晓峰观礼后这样说。
九院邓建华站在观礼台上,心中还想着早已从长安街驶过的“国之重器”,不自觉地紧握手中的观礼票,眼眶渐渐湿润:“我想起了过往无数个深夜自己和同事们开展航天技术攻关的场景。”
当受阅部队的步伐与空中梯队渐渐远去,姜杰不禁思考,该如何守护这份用超过3500万人伤亡的巨大民族牺牲换来的和平?她想,答案或许就在每个包括我们航天人在内的观礼者湿润的眼眶里,在新一代军人挺立的胸膛里,在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内心里,在14亿多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铿锵步伐里。
(任长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