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要闻 →  正文
航天科技集团首届航天科普大会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日期:2025年08月25日    字体:【】【】【

8月23日至25日,在全国首个科普月即将到来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海南省海口市成功举办首届航天科普大会。来自集团公司内外近200家科研机构、大中小学及企事业单位的300余位代表参加大会,共同交流探讨如何高质量开展航天科普工作。

举办首届航天科普大会,是集团公司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具体体现,对集团公司构建航天科普体系、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由集团公司科技委与海南大学携手主办,紧扣“强健航天科普之翼,矢志强国创新发展”主题,精心设置了五大核心板块,包括航天科普发展研讨会、航天科普文创研讨会、全国航天科技辅导员培训暨航天科技教育成果交流会、科普工作培训以及科普讲解大赛。

扛旗领航:构建科普体系 践行航天强国使命

作为航天强国建设的主力军,集团公司精心打造航天科普大会这一综合性航天科普品牌活动。

目前,集团公司着力构建“体系完备、效能卓越”的航天科普体系,既要提升自身在科普领域的引领力,更要联合全国科技场馆、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让航天科普成为贯通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桥梁。集团公司现已打造出活跃的微博科普平台、系列优质科普内容、“航天科普讲解大赛”等特色IP,培养出大批科普人才,多项成果斩获行业荣誉。

此次大会的五大板块,正是对集团公司航天科普体系的集中呈现:35篇高质量报告涵盖政策解读、资源转化、文创开发等领域,近200家单位的参与则彰显了集团公司凝聚行业力量的号召力。

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协同,集团公司正以科普为支点,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创新大局,让“航天强国”的理念从科研院所走向社会大众。

厚植根基:以科普聚人才,筑牢创新底盘

在“全国航天科技辅导员培训暨航天科技教育成果交流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航天科普教育体系”“航天科技教师发展路径”等议题展开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要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尤其是基层的航天科普教育网络。

科普工作培训会以人才培育为核心抓手,精准对接科普实践需求,多项课程聚焦科普创作难点与创新方向、直击实践关键,为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诸多新启示。

“科普讲解大赛”则成为集团公司培育“科普代言人”的舞台。来自八院800所的杨唯一、中国商业火箭的朱笑林、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的王琬涵3人凭借出色表现斩获金奖;另有5人获评优胜奖,8人获颁优秀奖。此外,一院10所的端木一婷与九院771所的李雪皓脱颖而出,共同摘得“最具人气奖”;朱笑林、王琬涵同时斩获“最佳文案”奖项,成为本次评选中亮眼的“双奖得主”。这些获奖选手将成为航天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传播者”。

创新赋能:以新形式、新业态拓展科普边界

在“航天科普发展研讨会”上,“创新”成为高频词。集团公司正以“新技术、新模式”重构航天科普的表达与传播方式,努力推动科技发展科普化,探索科普资源产业化发展。

在内容形式上,“破圈”成为科普的核心目标。航天科普要摒弃晦涩术语,比如用“半小时漫画”解析航天知识,用生活段子拉近与公众的距离;通过运用直播、VR等技术,打造“九天揽月——太空VR科普课程”,让公众“沉浸式”体验太空探索。这些“无痛入脑”的科普方式,不仅能让航天知识触达更广泛人群,更能塑造“年轻化、接地气”的品牌形象。

文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航天科普实现长效发展的核心引擎,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动力。在“航天科普文创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报告内容异彩纷呈——有的聚焦传统技艺与航天科技的跨界融合,探索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共生模式,有的则依托数字技术赋能,让航天知识以更生动、更具沉浸感的方式触达大众,还有的则直指产业落地核心,为文创产品商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策略参考……

从海口的大会现场望向星辰大海,随着科普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才储备的持续壮大、创新模式的深度探索,集团公司将继续以“科普之翼”托举“创新之翼”,让更多人见证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参与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之中。

(文/刘岩 马骁 图/马骁)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372291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