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枪作笔写春秋,弧光为墨绘匠心。航天科技集团七院航天万欣部件车间李鹏从业30余年来,深耕焊接技术,在焊缝间镌刻航天匠人的赤诚,在平台上书写航天人的担当,凭借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本领,获得集团公司2024年度“航天贡献奖”、“四川航天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
初露锋芒 攻坚克难显担当
2004年,李鹏迎来职业生涯的首场“大考”——牵头完成一款产品的焊接任务。该产品是整个系统的重要部件,焊缝总长超100米,局部位置壁厚仅6毫米,因其结构复杂,对焊缝质量要求极高,焊接过程中不可控的变形将极大拖延项目进度。
“让我试试!”面对难题,年轻气盛的李鹏主动请缨。为制定可行的焊接方案,他决定从焊接顺序、焊接参数、焊接工装3个方面入手,分析不同焊接顺序可能的变形趋势,针对每条焊缝制定不同的焊接参数,将反变形控制理论应用于焊接工装设计。时间紧,任务重,他把自己“钉”在焊接台旁,组织车间其他技术能手一起夜以继日地开展工艺试验。
“焊缝是焊工递给质量的保证书。”这是李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经过16次的工艺迭代,他们终于攻克了变形控制难题。当最后一个尺寸通过检测,项目正式宣告攻关成功。这项凝聚着集体智慧的工艺方法,不仅斩获了七院年度工艺攻关一等奖,更使同类产品生产周期缩短40%,为后续批量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石。
创新突破 首创盲焊破困局
2015年,一项新的研制任务将李鹏和团队逼入工艺绝境。任务留给焊枪的操作空间不足15厘米,操作者既够不着全部焊道,又看不见熔池状态,更棘手的是,焊接烟尘在密闭空间聚集后,能见度趋近于零,长达1米的单段筒体焊接会产生视觉盲区。
“就像蒙着眼睛在钢丝上绣花一样。”时任工艺主管这样形容。经过连续3个昼夜的头脑风暴,李鹏提出了颠覆性的“听觉+色温”的盲焊感知方案,带领团队搭建1∶1的模拟工装,通过筒体外壁金属受热变色情况反推熔池状态。
“焊枪摆动在70度~110度之间时,焊缝成型最佳”“熔池声音清脆时熔透充分”……这些现象被工工整整记满了3本试验日志。
为了培养正式焊接时的肌肉记忆,李鹏和团队成员反复练习“盲焊三同步”技法,成功解决了多个问题,焊缝整体达到要求并质量稳定。
正式施焊那天,李鹏手执“L”型加长焊枪在导轨根部灵巧游走,筒壁外侧呈现出合适的金属温度颜色,并发出连续清脆的“滋滋”声……一切都表明焊缝在以正确的方式生长。当最后一簇弧光熄灭,烟尘散去,难题被成功解决,李鹏实现了狭小空间焊接作业的技术突破。
从手持焊枪到执掌编程器
2021年,航天万欣引入了焊接自动化工作站,李鹏来到崭新的焊接自动化工作站前,他意识到,自己正站在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作为主要负责人,这位有着近30年手工焊接经验的老技师,开启了从“火与汗”到“光与电”的转型征程。面对全英文的操作界面和复杂的编程逻辑,他的焊枪茧在机器人控制器上磨出了新的印记。
为让焊接自动化工作站尽快投产,李鹏刻苦钻研自动焊接编程操作,以产代练,主导多项焊接组件由人工焊接转为自动焊接工作。
在一项目关重件卡板的焊接过程中,他主导引入机器人自动焊接,设计制作焊接工装,优化机器人焊接路径,改变传统手工焊接的生产方式,既避免了手工焊漏焊电阻焊位置偏移现象,产品合格率也达到95%以上,生产效率提高5倍以上,圆满完成任务。
李鹏用3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在焊接平台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航天工匠的奋斗赞歌。从初出茅庐到焊接高级技师,从默默无闻到获得集团公司“航天贡献奖”,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偏毫厘不敢安”的精益求精和“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他是无数航天焊接工匠的缩影,这些航天工匠以毫米级的精度丈量梦想,用弧光点亮星辰大海的征程,用自己的焊接人生证明: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创新脚步永不停歇,航天梦想永无止境。
(罗文博)